第四百零三章 身价倍增-《国潮1980》
            
            
            
                
    第(1/3)页
    宁卫民没跟张士慧说大话。
    如今的他,确实有能力打破相关行业限制,安排张士慧去学车。
    甚至是办成其他一些在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办成的事儿。
    因为有车和没车的差距绝不只是出行上的便利,同时改变的还有社会地位。
    别的不说,开上皮卡之后,宁卫民渐渐就发现了。
    许多过去难进的地方,变得好进了。
    像过去出入友谊商店的时候,他如果没穿西装,或是打扮的随意点。
    门口的保卫干事或许就会过问一下。
    但现在绝对不会了。
    他只要把车停在商场门口,保卫干事就会以极为尊崇的目光,目送他的背影走进友谊商店的大门。
    还有京城那些服装厂。
    过去宁卫民凭着皮尔·卡顿这块金字招牌是可以平趟。
    可他如果第一次去陌生的厂子,总得需要有公司跑外联的人陪同、引荐。
    哪怕去熟悉的厂子,也得事先打个招呼。
    否则就免不了要拿出介绍信,跟传达室大爷费些唇舌。
    然而有了这辆皮卡就不一样了。
    哪怕从没去过的厂子,他把车开到人家厂门前。
    兹要一按喇叭,传达室值班的二话不说就会给他拉开大门,就跟他是来巡察的领导似的。
    甚至那些在老百姓眼里高高在上的衙门口和高等学府也是一样。
    无论工商、税务、美协、美院、美术馆、区政府、纺织局、轻工局、文化局……
    他统统都可以凭着这辆汽车长驱直入。
    这辆皮卡就是他的介绍信,就是他身份的证明。
    更加微妙的变化,还体现在交际场上,别人相待的态度上。
    别看宁卫民倍受宋华桂看重,手中权力不小。
    他天天在外也是西服革履,人五人六的。
    但就因为太年轻了,一直以来,体现他职务的官称使用率并不高。
    往往只有总公司那些基层职员,和宁卫民麾下的那些姑娘们才会以“宁经理”称呼他。
    至于其他人,基本上耻于如此。
    哪怕是有求于他的那些美术界名家和教授。
    哪怕那些为他制作工艺品的锦匣厂,靠他捞外快的那些人。
    哪怕天坛公园园方派到斋宫协助管理的工作人员。
    甚至是重文门旅馆的前台服务员,莫不是如此。
    比较客气的人叫他“小宁同志”。
    比较熟悉的人叫他“小宁”、“卫民”。
    比较亲近的人叫“民子”、“哥们”。
    比较生疏的人干脆就叫“年轻人”,或者索性直呼其名了。
    但自从宁卫民有了汽车就不一样了。
    “宁经理”这三个字的适用范围,开始迅速扩充。
    尤其是在公司新印制出的名片助攻下,别人更是情不自禁为宁卫民这种时髦的“派头”震惊不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