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报答-《国潮1980》
            
            
            
                
    第(1/3)页
    除了忙,宁卫民没有尽早去见殷悦,还有第二个原因。
    那就是他一时还没想好,该为丢了工作殷悦做出怎样的后续安置。
    或许有人会认为,完全没必要“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宁卫民救了人已经满可以了,难道还得上赶着帮人家找工作?
    还得继续管殷悦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吗?
    这是滥好人啊!岂不是太贱了?
    其实这么想, 才是对这句话错误的解读,片面的理解。
    因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说的就是帮助他人一定要恰如其分,才会有好的结果。
    所谓“底”和“西”,固然是说做事就要做到位的意思,却并不是意指必须走向极端。
    要知道,人和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虽然帮助他人是一件好事,助人者理应获得受益者的感激和好感。
    可如果帮助的方式不对,或者帮助的程度不足或过了火,都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对方也许不但不会感激你,甚至还可能会憎恨你。
    比方说,大雨滂沱,一个人送另一人去车站。
    走到最后的几十米的地方,送人的却嫌弃前面有大水坑拦路,扭头回去了。
    让对方仍然成了个落汤鸡,回家还病了一场,这让人家怎么感谢?
    再比方说,有人求上门来,被求的人毫不推诿,出手相助。
    可事情虽然轻而易举解决了,助人者却就此事四处张扬,到处显摆,这应该吗?
    没错, 助人者是痛快了,很能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却也会降低这份人情的价值, 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古人甚至总结出了“大恩似仇”这四个字。
    说的就是人在承受大恩, 却又无法报恩的时候。
    这份恩德就会自动走向它的反面, 变成一块压在人心里泰山般重的石头。
    让人心生自卑,觉着自己无能,一辈子都喘不过气来。
    而最终,这份恩德就会转化成受恩者心里一股莫名的仇恨,进而对施恩者充满憎恶和恨意。
    这就是人性啊!
    所以宁卫民,聪明就聪明在帮人之后,往往都会让别人也有机会为自己做点事,来稳固感情,抵消这种副作用。
    如他把工作名额让给边建功后。
    边建功去了北极熊,主动张罗帮着他弄杨梅汽水,弄罐头。
    宁卫民并没有扭捏作态的推辞,而是很高兴的接受了,很真诚的感谢。
    米晓冉也是因他,才能去重文区旅馆上班。
    那么好,既然宁卫民当时在利用工作之便搞邮购,索性就拉米晓冉入了伙。
    让她帮忙保密和周全,也算是达成了一种有来有往的平衡。
    至于罗广亮和张士慧,宁卫民对他们施以援手后, 在自己的生意上对他们依仗非常严重, 简直离不开他们了。
    这才是保证他们的友情良性发展的基础。
    所以具体到殷悦这件事上,当时救人的时候,可以说事发突然,比较仓促。
    但事后,宁卫民既然还有这个能力,那为什么不替殷悦再多想一步呢?
    以避免事情有可能去朝着不好的一面发展呀。
    事实证明,宁卫民在一点上的先见之明,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12月31日,当他在元旦前夕,终于有时间去探望殷悦的时候。
    殷悦就打算要采取一种令他大惊失色的报恩方式。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最近感到实在是累坏了,宁卫民在元旦前就决定给自己提前放一天假,顺便去殷悦看看,找她深谈一次,定下她的前程。
    这天是周一,他买了一些水果吃喝当礼物,是上午十点多来到殷悦家的。
    理由也是现成的——慰问职工。
    要知道,早在严丽去接殷悦的时候,宁卫民就让严丽带了话过去,替他嘱咐殷悦。
    说没必要让家里人替她担心,这件事还是继续瞒着的好。
    没了工作并不要紧,他会帮忙想办法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