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推广科举制-《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第(1/3)页
    什么叫阳谋?
    这就叫阳谋。
    就算华雄你们不同意,又能如何?
    你们也提不出来新的选拔官员制度,还不是得乖乖同意?
    士孙瑞、杨瓒等人相视一笑。
    如果不是情况不合适,他们都忍不住弹冠相庆。
    尽管已经不抱希望。
    但见到此情此景,王允心中还是燃起一丝希望之火。
    如果继续沿用察举制的话,那忠于汉室的大臣势力就能再度扩大。
    到时候,也就有希望对抗华雄一方了。
    眼看着贾诩、蔡邕提不出什么新的选官制度,士孙瑞一方人占尽上风。
    “不就是新的选拔官员制度,我这里倒有好的办法。”
    华雄悠悠地开口道。
    这一开口,众人皆是一愣。
    “太师,这制度的行程,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你行不行啊?”
    士孙瑞阴阳怪气地道。
    “别着急嘛,让太师大人说出来,大家也好听听嘛。”
    杨瓒嘿嘿冷笑道。
    “我说的制度很简单,名曰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所有人面面相觑。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接着华雄便把唐朝的科举制度,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当他说完以后,整个朝堂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陷入沉思。
    过了一会儿,贾诩一拍大腿,激动地道,
    “这个法子好啊!”
    “臣觉得可以!”
    蔡邕在一旁也是点头附和。
    但对面士孙瑞等人的脸色,可就难看了。
    华雄说的科举制……太狠了!
    察举制的举荐权利,都在官僚权贵,以及豪门世家的手里。
    没有门路的平民百姓,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但科举制则不同。
    不论出身,各地自学或者在民办私塾读书的学子,应试合格后就可以参加应试。
    除了开设四书五经的考试外,还有明经、杂文、武举等科目。
    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不是那种只会读书的呆子,而是真正能管理国家的人才。
    除此之外,华雄还提出要建立国子监。
    一是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的学生,二是贵族子弟都可入内就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