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忘掉所学-《少年绝品天医》


    第(2/3)页

    上午我跟着师娘洗药材,帮着切片,晾晒。

    中午午休半个小时,我便在书房看书,日子缓慢而悠闲。

    太阳落山了,我把箥箕里晒的黄精收了起来,箥箕在墙上挂好。

    师娘在准备我们的晚饭。

    吃过晚饭,我仍在书房里看书,师娘在房间里给我缝被子。

    我想起我妈,也有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傅回来的时候,也快九点了,带着酒意,他看到我很高兴说:“来啦?”

    师娘告诉他:我给了他买了五斤的醉谪仙,还给自己买了绸缎的衣料,还要给五百块钱她没有收。

    师傅得意的说:“嗯,不错不错!怎么样?我的眼光不错吧?我选的徒弟人品不会差的!”

    师傅问我看什么书?我说是《道德经》。

    师傅坐下来,泡好了茶,郑重的对我说:

    “从今以后,你要忘记你的所学,把你以前读的书彻彻底底的忘干净。

    我感到万分诧异,吃惊的问道:“为什么?”

    师傅说:“因为你所学的大部分都是错的!不忘掉,你会有许多疑惑。比如这本道德经,是汉代人的注释本,或者叫翻译本。

    “篡改了很多的内容,添加了许多统治者所需要的东西,删掉了太多他们认为与统治相违背的内容。”

    我说:“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

    师傅说:“好在秦不久便亡了,那些书还在人们脑子里,得以重新凭记忆录了下来,否则一两百年后,我们文化就断代了

    “你看有些文字简直是背道而驰,面目全非!

    “比如说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正的原文是: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汉代的注者王弼,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就把这恒字硬生生的去掉了。

    “变成了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句子,意义就大不相同。

    “本意是说:

    “道虽然是可以言说的,但是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道虽然是可以形容的,但这形容并不是常态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再比如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什么叫不敢为天下先?那就要落后于天下?按语法上也说不通。

    “应该这样断句: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师傅的话真的让我振聋发聩!我一直以为不敢为天下先,是道家的无为,是古人的谦让,后发而制人。

    师傅又说:“这样断句其实也是错的!真正的原文是这样的:吾有四宝,保而持之。一慈二俭,三稳四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