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要解释倒也不难,我且用高祖取天下来对此解释。” 唔……汉高祖? 夏侯惇一怔,寻思这小子也是想引经据典,高祖事迹哪个汉朝人不知晓? 他特意挑这一段来讲,分明有意取笑自己! “请试为惇言之。” 夏侯惇伸伸手,示意李翊接着说。 此时,李翊的声音接踵传出。 “先说‘道’,昔年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归心。” “这便是在道义上占据了上风,此为道胜。” “再说‘天’与‘地’,高祖与项羽约定先入关中为王。” “高祖先项羽一步入关,得了天时。” “后据益州之地,天府之土,得了地利。” “有了这天时地利,高祖取天下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至于这最后的‘将’和‘法’,高祖善举贤能,有功必赏。” “故韩信、张良、郦食其等辈俱往投之。” “反观项羽,有官不封,有贤不用,唯一的范增还被其气走了。” “试问以高祖用韩信之兵,张良之谋,樊哙之勇,项羽如何敌之?” “二者的领兵之法高下立判,楚军只能以正合,而汉军往往会以奇胜。” “此便为《孙子兵法》之精髓所在。” 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字句铿锵! 李翊这段由繁入简的话语,直接把荀彧、夏侯惇即身旁一干副将全都惊愕了! 不明觉厉的惊愕! 道、天、地、将、法。 以正合以奇胜。 这是一个侍卫能悟出来的道理吗? 夏侯惇瞬间感觉自己这半辈子都白活了! 李翊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深入简出,用最浅显的话语,来诠释最晦涩的兵法。 比起那些教书先生“故弄玄虚”的讲法截然不同,让人一下子就记下,且死死印在脑中。 “以上不过是小子的粗浅理解,还望将军赐教。” 李翊恭恭敬敬地朝夏侯惇行了一礼,宛若晚辈向长辈请教一般。 什么杀人不见血? 这就叫杀人不见血! 任谁都看得出来李翊的理论高明,可他却任摆出一副谦卑姿态。 令夏侯惇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不敢,不敢……” 夏侯惇红着脸,赶忙扶起李翊。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今日某算是服你了。” “孟德身边能有公子这样的奇才,实乃我辈之幸,兖州之幸,天下之幸!” 没想到,简简单单的一次论道,竟让李翊收服了一个迷弟。 作为未来的魏国大将军,高安乡侯,李翊算是又给自己压了一注。 “夏侯将军过誉了,适才论道皆乃戏言,不必放在心上。” 李翊这是话中有话,提醒夏侯惇别忘了他们之前还有个赌注。 某人可是说了输了要拜自己为师。 但李翊又故意说是戏言,既给足了夏侯惇面子,又让他欠了自己一个人情。 夏侯惇一拍手,“害,今日是我有眼无珠了!得罪了先生,还望先生恕罪。” 李翊噗嗤笑道:“我乃后生晚辈如何当得先生二字?” “先生适才之言,如雷贯耳,使惇受益良多。” “今晚长夜漫漫,惇愿再听先生讲经。” 这一声声先生喊下来,基本已经默认李翊是他夏侯惇的老师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