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之艺-《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第(2/3)页
众人都道:“事到如今,只有同舟共济,生死关头,一切听从军指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奋然说,“我们只有杀了匈奴使,才能断绝鄯善国王投靠匈奴人的念头。”
当晚,气温骤降,飞沙走石,班超率30余轻骑,顶着寒风,直匈奴人驻地。接近营寨之时,班超命十人持鼓,绕到营寨后面嘱他们见前面火起,就击鼓呼喊,虚张声势;又命二十人各持箭、刀枪,摸到敌营前埋伏。一切布置停当,班超率领数骑冲敌营,顺风放火。霎时,火光四起,战鼓声,喊杀声响成一片。
匈奴人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顿时乱做一团。班超一马当先,连杀三人,部下一拥而上,匈奴使者和30多随从当场被砍死,余的100多名匈奴士卒全部葬身火海,班超部下无一人伤亡。
第二天,班超将匈奴使者的头扔在鄯善国王的脚下,鄯善国吓得面如土色。班超乘机向他宣传汉朝的威德,劝他与汉和。鄯善国王本来对匈奴经常来勒索财物不满,又见汉使者有有谋,当即答应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由于班超主动出击,取得了出使西域的第一个胜利。以后,他处处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先后使于阗、疏勒等西域诸国归服了汉。此后,他治理西域30多年,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班超根据突变的情况,果敢地率领士卒,打破匈奴的梦想,对汉朝的边境稳定功不可没。
□掌握主动毛**重庆谈判
根据现实状况,灵活处理,掌握主动权,可以制敌致胜。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代表国民党政府接连向远在延安毛**发出三份电报,邀请毛**到重庆商讨战后的国家大。
蒋介石的此举并非真正为了“和平”,而是有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抗战胜利后,国内的舆论都反对内战,渴求和平;其二,蒋石的主力部队都聚集在重庆、四川等地,要把部队开上“前”,还需要时间;其三,蒋介石认为毛**不敢到重庆去,也不能去,这样,蒋介石就会把内战的责任全推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上,使中国共产党人处于被动地位,而他则可以堂而皇之地胡非为。
对于蒋介石的“邀请”,中国共产党内的许多高级领导也都虑重重,蒋介石一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不讲信义,万一把**“扣”在重庆怎么办?国内的许多著名民主人士也认为蒋石是在搞阴谋,毛**不可能去重庆谈判。
毛**不愧是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纵览天下,权衡利弊,知己知彼,毅然回电蒋介石:同意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30分,毛**率中共代表团在民党政府的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自安飞抵重庆。在谈判期间,毛**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政治的胸怀和气魄大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志气,赢得了全国各民党派的尊敬和信任,赢得了全国的人心,取得了主动权。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于10月10日在重庆签定。协议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10月11日,大智大勇的毛**安全返回延安。
不久,蒋介石撕毁“协议”,挑起全面内战,向中国共产党控的“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使全国人民认了他反动的嘴脸,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
第(2/3)页